這本繪本2022年出版後,其實沒什麼機會談談創作這繪本的細節與過程,剛好上個月有機會和一群童書編輯分享,回家後想到好像可以斷斷續續寫一些文字,自己也做個紀錄。
這次想分享的是關於收到故事文本後,我怎麼用圖像轉譯文字的描述,或是我怎麼用圖像沿著文字描述去建構出另一個延伸的空間。
作者盧怡方在寫《回家》的故事時,除了開頭和結尾近入慶典這兩部分,大部分的文字她是用類似書信體的寫作方式處理,以部落長者的口吻,依月份結合部落生活,傳遞思念與期望給異鄉工作、唸書的遊子。
全篇文字並沒有點出特定的人物、家族等背景,而是以一種拉勞蘭部落陽性長者集體世代為傳話主體。所以大家如果只閱讀文字時,在書信體部分,說話的人就是「某位長者」的語氣,這位不具名的長者一直寫信給他的孩子。
文體規則如下:
「 我的孩子:
(該月的信箋內容)
想念你的爸爸,月份 」
而在準備前期,我有跟著聚場文化總編、文字盧怡方和另一本繪本繪者阿施一同到部落參訪,現場聆聽部落靈魂人物,也是蘭教會牧師戴明雄博士訴說對這個故事的期望,他有提到希望繪本最後能讓更多年輕世代感受到守護部落的責任與參與感,同時也能讓更多人隨著書中最後的慶典,甚至一起來到部落參訪,共感喜悅。
當我把牧師的心願帶進閱讀時,同樣的繪本文字,我發現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層次。而我希望自己除了反映文字和小米文化外,還可以達到一些目標:表現出不同家庭、表現出青年現況(在異鄉工作)、表現出部落陰性族人和平衡陰陽比重(註1)、表現出歡慶共感喜悅、表現出前後傳承意象。
註1:因為一些慶典祭儀文化是只有男生才能參與,女性的工作在部落大多是協助小米、慶典的準備工作。
三個爸爸 三個家庭
人稱「三者為多」,我最後也是選擇用三個家庭、三位爸爸來做為這些書信的主角。而他們的小孩和另一半也可以在其他頁面間接帶出部落青年到城市工作、讀書,以及小米、祭儀文化準備工作的多面貌。所以在這跨頁,除了介紹爸爸們,讓他們一起現身之外,倒影裡還有孩子們的身影,暗示他們現在是誰。不過誰是誰家的孩子,就要繼續翻頁才會發現。而爸爸們在之後的每一頁會輪番出現當信箋的主筆者。
那該怎麼區分是哪位爸爸在寫信呢?你會發現在這頁簡短信箋一開頭「我的孩子」上方有三個菱形的人孔圖標。菱形是原住民常用的圖騰幾何形狀,而人孔的臉型:橢圓、圓和倒三角型,則對應到三位爸爸。
如果你有繪本,你會發現第三封信開始的簡短信箋只會有一個圖標,那麼你就知道是哪位爸爸在對遠方的孩子寫信了。好比下面這張跨頁,描寫著四月抽穗後混亂趕鳥的小米園,是哪位爸爸在說話呢?
另一方面,因為信件是以陽性父親的角度出發,我們並不知道同時間部落孩子們怎麼呼應?他們生活在做什麼?這部分並沒有用文字呈現出來,而圖像可以幫一點忙嗎?當然可以,「孩子異地生活片段」這部分呈現我將放在另一篇文章描述。
這次就先分享到此囉!創作分享1:圖裡的風與彩色點
----------------------------------------------------
ISBN:9786269585106
出版社:聚場文化 2022年3月
作者: 拉勞蘭部落, 盧怡方
繪者:YiVon Cheng 艸方
規格:精裝 / 40頁 / 23 x 2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支持台灣原創繪本/平台購買《回家》:
官方 https://reurl.cc/yre6ll
博客來 https://reurl.cc/QL6ZDb
誠品 https://reurl.cc/x9E6eE
金石堂 https://reurl.cc/yre6Xl
我的pinkoi https://www.pinkoi.com/product/rGGwM8C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