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work

my work
工作九年中,默默用五年完成了一個選擇。 於是2016年來到愛丁堡念插畫碩士...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畫出文字以外的線索---繪本《回家》創作分享3


這系列文章的起因:這本繪本2022年出版後,其實沒什麼機會談談創作這繪本的細節與過程,剛好上個月有機會和一群童書編輯分享,回家後想到好像可以斷斷續續寫一些文字,自己也做個紀錄。 

你在閱讀繪本《回家》這本書時,有發現一開始和最後講故事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嗎?如果你說:沒有啊!?我覺得很好,這或許表示插畫有悄悄地協助轉換觀者的視角。其實文字前半是長輩的口吻,到後面轉變成了青年在說話。

豐富的文本結構

這篇要分享的內容接續著上一篇,也是我在閱讀故事文本後安排與設計畫面的一些想法。上篇有提到盧怡方的故事文字中段有著大量的書信體寫法,其實整個繪本她用的文字構成很豐富。(註1)我自己將整本書的故事文字分作三大部分:

第一個是「起」,某人宣告回到山林。

第二個是父親的「書信體」,用某部落爸爸的口吻描述各月份的小米耕作與祭儀文化。

第三個是「合」,先是一家四口對話,然後以部落青年集體的口吻述說慶典的過程與心境。

三部分的文字節奏和氛圍都很不一樣。


這是我以前沒有處理過的狀況,以往的狀況文字敘事比較單純,不是第一人稱,就是旁白的角度。所以我做如此區分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更了解「是誰在說話?」和「時間軸」。處理上,我將第一、第二部分視作一體,都是從部落陽性父親長者的口吻,第三部分是轉向多人對話和青年的口吻。


如果從時間軸來看,整個故事文本的時序是跟著小米耕作順序,隨著暑期慶典的到來,青年遂依著父親的呼喚而返鄉。若是單就文字想像配合著翻動頁面,會像是這樣:從十一月爸爸一路寫信,一跨頁一個月份,一直翻至六月份的那個跨頁,再翻到下一頁會突然變成一家四口的對話,然後青年群體的聲音在說話。


寫到這裡,大家有霧煞煞的感覺嗎?這是在繪製分鏡前我一直在想的問題。當然,現在讀者是很聰明的,或許只是我把一切複雜化了...不過,因繪本的頁數、文字是固定好的,對我圖像創作這端來說,轉換的空間要在圖像上創造出來,用畫面去補充細節,讓觀者在看繪本的時候沒有察覺,順順的就完成閱讀。


為此,我決定在書信內容(故事文本的第二部分)的畫面裡加入一些文字沒寫到的情境當作線索,也呼應到上篇提到的,對自己設定的目標:表現出不同家庭、表現出青年現況(在異鄉工作)、表現出部落陰性族人和平衡陰陽比重(註1)、表現出歡慶共感喜悅、表現出前後傳承意象。



「跑在讀者前面」

因為說話者是從爸爸轉變到家庭對話,然後結尾收在青年們充滿使命與責任的文字。我打算一開始就讓青年的身影潛藏在圖像中,讓讀者習慣青年的存在,在某些月份,即便文字完全沒提到小孩在異鄉幹嘛,但讀者依然可以在畫面上看到那三個家庭裡的青年身影,等七月份的節慶登場,青年們正式出現在畫面上扮演主角們時,觀者也不會覺得很突然。


「跑在讀者前面」是繪本創作中常用的手法,因為創作者知道故事將會怎麼發展,所以創作者可以精心設計一些線索、提示,讓觀者融入在情境中。一本滿是細節的書,可以反覆翻閱驗證,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內容也豐富與立體了起來。當然,這不是一定的準則,只是我自己也很喜歡這種方式創作出來的繪本。


首先的鋪陳在第一篇分享中有提到:第一個跨頁中右上方煙霧的青年剪影。然後是第二個跨頁中,水中的倒影呈現出青年的職業與身份。之後在二、五和六月皆有放入青年的身影。一切都在準備和暗示青年存在,他們即將返鄉。

圖為第一個跨頁,右上有青年的剪影。



圖為第二個跨頁,右下有青年們的倒影。


特別想提一下六月份的畫面設計,因為這頁的下一個頁就是青年已經回到家裡,所以在六月的頁面上,我藉由曬小米用到的經典藍白塑膠帆布,將線條延伸出來成為道路,放上各式交通工具,暗示有人正在搭乘這些工具回來。然後翻到下一頁,就會知道是誰回來了!而這頁也因為有明顯的「回家」意象,最後也被聚場文化選做封面候選人,讓我再配合開本大小重新調整了一下。


圖:六月這頁曬小米的藍白帆布延伸畫出的交通工具意像,其實是為了下一頁做準備。


在下一頁的構圖,我讓青年面對著讀者、或靠近讀者,已經出場過的爸爸變成了背影。這裡我利用中心線也隱藏了一個巧思,有書的你也可以猜一下,這是同一個家庭?還是兩個家庭呢?


另外是在進入祭典時,我在天地加上了深咖啡色的設計框,上頭有蛇紋和小米。那時總編也有問我,為何要突然加入這個圖案,用色還那麼重?我解釋,主要用意是因為文字敘述在這頁開始轉變成拉勞蘭群體青年的口氣,描述他們投入祭典的過成與心境。所以,我想放入視覺上很硬邊的框架,象徵此頁、此刻開始就進入到了慶典。左頁群像說明說話的人是青年們,框裡的色彩和右頁太陽散出的彩點就是呼應第一篇和大家分享的「彩色點點」,場景則呼應到文字寫到的「我們來到海邊祭拜大魚」,也就是同時期另一本拉勞蘭繪本《記得》談到的「海祭」。



圖:慶典第一天的跨頁。

在這頁之後,畫面就是以青年參與慶典為主,畫面構圖也偏向圓弧形的構圖,這部分會在下一篇分享。

很有趣的是,當我發現繪本最後,當青年開始擁有使命感,而部落落實文化傳承時,若再翻回到繪本的第一頁。文字寫著:「涼爽的風喚醒勞動的身體 ,我將回到山林,回到祖先的田裡。」這裡的「我」是指誰呢?或許不再是這代的長者,而是下一代的青年?有可能嗎?未來不知道,但也回到了為何拉勞蘭部落想做繪本訴說部落故事的原因吧?


解說到此,若有書在手邊,也可以翻翻看,先看看是否能察覺出文字原本不同的層次,也希望這篇的創作分享有讓大家窺知文字與圖像搭配背後的思考,以後看見繪本時也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插畫家要這樣詮釋這個畫面呢?

謝謝大家觀看,下篇創作分享再見囉!


註1:我是以我有的語彙想去描述繪本文字在文學裡的構成,使用的多不是專業的名詞,請見諒!

第一篇創作分享:請點此

第二篇創作分享:請點此


----------------------------------------------------
書籍資訊:
ISBN:9786269585106
出版社:聚場文化 2022年3月
作者: 拉勞蘭部落, 盧怡方
繪者:YiVon Cheng 艸方
規格:精裝 / 40頁 / 23 x 2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支持台灣原創繪本/平台購買《回家》:
官方 https://reurl.cc/yre6ll
博客來 https://reurl.cc/QL6ZDb
誠品 https://reurl.cc/x9E6eE
金石堂 https://reurl.cc/yre6Xl
我的pinkoi https://www.pinkoi.com/product/rGGwM8C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