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想分享我在畫《回家》分鏡圖時放入的一些想法。
這系列文章的起因:這本繪本2022年出版後,其實沒什麼機會談談創作這繪本的細節與過程,剛好上個月有機會和一群童書編輯分享,回家後想到好像可以斷斷續續寫一些文字,自己也做個紀錄。
這系列文章的起因:這本繪本2022年出版後,其實沒什麼機會談談創作這繪本的細節與過程,剛好上個月有機會和一群童書編輯分享,回家後想到好像可以斷斷續續寫一些文字,自己也做個紀錄。
最近很強烈的感受,想把它記錄下來。
不管是大學廣電時期,到工作時斜槓接插畫案,到留學英國,這十幾年的時間,因為想要證明自己可以做到,即使不是畫畫的學院背景。當時我創作的心態好像常有的是這樣的狀態:
你在閱讀繪本《回家》這本書時,有發現一開始和最後講故事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嗎?如果你說:沒有啊!?我覺得很好,這或許表示插畫有悄悄地協助轉換觀者的視角。其實文字前半是長輩的口吻,到後面轉變成了青年在說話。
這次想分享的是關於收到故事文本後,我怎麼用圖像轉譯文字的描述,或是我怎麼用圖像沿著文字描述去建構出另一個延伸的空間。